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
作者:  来源: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    日期:2023-09-05    浏览次数:

2023-07-17来源: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党的文献》2023年第3期作者:陈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重大问题,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这是我们党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对于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向,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围绕着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中国特色的重要概括,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深刻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特色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这一本质同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结合在一起,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

一是,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任何现成的答案可循,不可能照搬西方现代化固有的模式,必须进行符合中国实际的探索,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早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把人口众多这个国情作为一个基本立足点。他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这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深刻论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出发,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是,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如何把人口规模巨大的压力转化为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的重大课题。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要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极其巨大的。回顾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发现,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是一道很大的难题。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教育、就业、分配、社保等问题十分不容易。

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例,2010年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这就是说,十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超过1.4%增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解决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这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国家的体量,就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等方面的压力之大是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这也会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拉动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当年既把人口众多这个基本国情看作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巨大压力,强调“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又把它看作是我国发展的一个优势和有利条件,明确指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毛泽东同志强调:“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实践证明,超大规模的人口虽然带来一系列巨大的难题和挑战,但也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关键是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转变为人才红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

三是,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极其艰巨繁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必须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同志对于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的历史任务,有一个基本判断和十分清醒的认识,认为其难度甚至可能超过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他指出:“一个六万万人口的东方国家举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在这个国家里改变历史方向和国家面貌,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使国家基本上工业化,并且要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决不会不遇到困难的,如同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所曾经遇到过的许多困难那样,也许还会要遇到比过去更大的困难。”

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目标时,多次强调尽管这个目标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中国来说这是雄心壮志。邓小平同志坦言,“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这是邓小平同志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件大事的核心,并把“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具备的重要前提的深刻考虑。他强调,“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些重要论述,强调的都是我们这样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今天,作为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时深刻指出,我们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四是,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三十个,人口总数不超过十亿。我们要把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展望和部署,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这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历史性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极大造福中国人民,而且将创造人类发展历史的奇迹,极大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和世界政治格局,创造并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深刻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特征。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中心任务,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又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走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西方现代化老路,而是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规划新中国又富又强的发展目标时就基于我们实行的制度明确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大家都有份”。

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在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更加自觉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尤其是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把“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集中体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三)深刻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特色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并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

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设想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又充满信心地预言新中国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强调“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其目的就在于,要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共同精神支柱、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对关系。人类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蒸汽机等的使用,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又清醒告诫:“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二十世纪西方国家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敲响了工业发展破坏资源、环境的警钟,时时提醒后来者,殷鉴不远,不能再重蹈这样的覆辙。

早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他强调:“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十三亿,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清醒和理论自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新发展理念,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深刻原因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的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深刻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

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回顾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西方工业化进程伴随着对内残酷剥削,对外野蛮侵略、掠夺、殖民,充满着血腥和罪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对此作了深刻揭露。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预见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开拓相互促进带来的全球化趋势,强调“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同时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所带来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刻揭露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手段和实质:“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决不是田园式的东西”,而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资本论》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分析“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时,专门引用了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深刻揭露英国“羊吃人”圈地运动的描述。昔日温驯的绵羊之所以变得如此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要踏平田野、住宅和城市,原因就在于,伴随英国毛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资本对利润疯狂追逐,迫使大量农民失去家园和土地,流离失所,除了出卖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据统计,英国殖民地面积在最多时相当于其本土面积的一百多倍,控制了世界五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和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

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依靠十几亿人民的辛勤和汗水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富强。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人类进步事业的内在关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理念主张和重大举措,科学回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并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顺应了世界大势、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赞誉。

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新路,是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集中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科学内涵,清晰地向世人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有这些鲜明特色,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使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使然。

西方的现代化之所以呈现为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同样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使然。

作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始终无法解决自身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难以克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弊端。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图景,宣告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二、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概括为九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这九个方面紧密联系、内在贯通,每一个方面都十分重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这九个方面的科学概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正确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这九个方面中,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讲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方向道路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核心地位,在九个方面本质要求中居于统领地位,其他各个方面都是二者的具体展开和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重大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精准的定位,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进一步升华,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论断进一步作了阐释,强调“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这为我们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进一步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关键在党。

在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中,位居第一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中,第一条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之所以居于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是,中国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有了现实可能。近代以来,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苦苦探寻中国现代化之路。不少人开始时试图从西方寻求出路,以为要实现国家富强,需要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的技术,需要照搬西方模式。他们有的借用西方这个主义那个主张,有的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洋枪洋炮、机器和科学技术,实现“自强”“求富”。

但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的“改良图强”还是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振兴实业”等诸多主张和方案,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根本的一条在于他们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既看不清楚中国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也找不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办法。其结果必然是,“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但“这种幼稚的梦的幻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下,中国先进分子在比较中毅然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被动局面。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历史改变了方向。他指出:“一九二一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同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历史命运的内在关系。

二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把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明确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他强调,“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主要障碍、创造了政治前提、开辟了广阔道路,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三是,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长期艰苦奋斗得以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迅速把工业化提上重要日程。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构想,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艰苦努力,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以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小康”概念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设计规划“三步走”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经过长期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大变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复杂变化和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攻克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始终站在中国现代化的最前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为指导,坚持把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久久为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如一日地接续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大大推进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近代以来,刚开始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时候,不少人都习惯向西看。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但实践证明,此路不通。“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客观形势迫使中国人必须另辟蹊径,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道路探索,是一种全新探索。新就新在,不再从西方各种主义主张那里寻找答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可以说都是围绕着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而展开的。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一百多年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结论。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等一系列新观点,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科教兴国等一系列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国繁荣发展、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的内在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鲜明中国特色,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要把这些鲜明特色全部变成现实,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继续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说,要把一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过程,必须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尤其是如何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进而转变为人才红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的内容单独列为一个专门部分进行部署,就是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深刻认识,是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再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的过程,同样需要通过创造条件、完善制度,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艰苦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方面,也莫不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按照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所昭示的正确方向,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直至胜利到达光辉彼岸。

当然,要进一步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方面的重大原则。

这五个重大原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中国特色的进一步深化,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的进一步深刻揭示,是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上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一步科学回答,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化解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一)深刻理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保证。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地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要落实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落实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上。要自觉在各项工作中毫不动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时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

当前,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聚焦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领导十四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能力的干部队伍。

其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

(二)深刻理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才能确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了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重大问题。其中,位列第一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他还具体列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既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主张,比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比如,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了“三个一以贯之”的重大问题。其中,位列第一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恩格斯当年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应该怎么搞,是一个全新课题,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没有任何人能够提供现成答案。

我们要完成把一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必须勇于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写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三)深刻理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回答好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的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在践行初心使命。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如此,我们党在新时代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是为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的问题。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以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党的根基始终在人民、党的力量始终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能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四)深刻理解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未来五年重点工作时,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既涉及方方面面,又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比如,在经济领域,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领域,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政治领域,强调“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在文化领域,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在社会领域,强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在生态文明领域,强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国防和军队领域,强调“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等等。

这些分量很重的改革举措都是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轴展开的,最终都落脚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好的体制机制条件上来,是党中央对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严格贯彻落实。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大部署,包括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包括提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强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包括着眼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强调“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包括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强调“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包括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强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有的人以为中国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将开放的大门重新关上。这显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五)深刻理解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矛盾和斗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我们党鲜明的品格,是党百年奋斗赢得历史主动的重要历史经验。回顾过去,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取得的。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集中体现,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大变局带来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段时间以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将面临更多逆风逆水和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重要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化解的风险挑战、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向全党郑重提出“三个务必”,其中之一就是“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针对这一说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对于中国这头狮子为什么能够醒来、中国这头狮子醒来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提供了重要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为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

公司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有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欢迎莅临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