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5日08:56 | 来源: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唯有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切实做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才能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从红船到红城,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将内蒙古地区自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汇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洪流当中,不仅体现了内蒙古各族儿女心系祖国、团结奋斗的优良品格,更生动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理论逻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自此,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裹挟着跌跌撞撞进入现代化进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苦难由此日益深重。位于中国正北方的内蒙古地区,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区域。和近代苦难的中华民族一样,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也饱受帝国主义、封建贵族、官僚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也曾有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奋起反抗、进行了无数次的流血牺牲,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意味着中国革命开启了历史新篇章,也深刻改变了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前途和命运。伟大革命先驱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培养了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建立了中共热河、察哈尔、绥远、包头4个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等,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革命开始朝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这一根本性转变,不仅促进了内蒙古地区革命高潮的到来,更是开创了内蒙古革命斗争的新局面、翻开了内蒙古历史全新的一页。
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领导和开辟革命工作的民族地区之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方针,全面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成立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对于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内蒙古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回望内蒙古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不朽功绩,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心系祖国、共同团结奋斗,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拥有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齐心协力建包钢,不仅见证了内蒙古各族儿女识大体、顾大局,献出宝山、支持国家建设的大义情怀,更见证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历史,深刻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实践动力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由著名作家玛拉沁夫作词的《草原晨曲》,现在听来依然是曲目悦耳、歌词铿锵,让人不知不觉回到那个艰苦奋斗的火红年代。
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一个是粮食,一个是钢铁,有了这两样,什么都好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百废待兴的局面、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党和国家确立了以钢铁等为代表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包钢作为我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意义重大。
“一五”期间,与包钢有关的项目都是围绕着白云鄂博铁矿开发进行的。白云鄂博意为“富饶的神山”,在当时的白云鄂博主峰之巅屹立着一座高大的敖包,这是当地喇嘛和牧民的祭祀场所,在当地具有神圣地位。为顺利开发白云鄂博,保障包钢生产所需的铁矿石原料,乌兰夫同志亲自到白云鄂博与喇嘛和牧民座谈,讲明了国家大义。喇嘛和牧民最终同意迁敖包,将神山奉献给国家。
上世纪50年代,对国力积弱积贫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说,对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在草原上白手起家建起一个大型钢铁企业,不仅史无前例更是无比艰巨。面对种种困境,党和国家、华北局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都给予包钢建设极大支持,有效保障了包钢建设的进程。“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1959年1月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报道了包钢建设和鞍钢支援包钢的情况,同时登载社论《保证重点支援包钢》。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大江南北掀起了支援包钢建设的热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包头市委、市政府更是全力以赴,为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一切服务,提出了“国家重点项目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凡是能够办到的,有求必应”。终于包钢提前一年出铁,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
包钢的建成,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典范,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彩注脚。当年,玛拉沁夫正是被这种革命激情所倾倒,才满怀感情地创作出《草原晨曲》。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更需要我们继承这种革命热情和奋斗精神,深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祖国建设再立功勋。
三千孤儿入内蒙,见证了祖国北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博大情怀,体现的是内蒙古地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致性,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归依
“如果一位母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只能说明这一个人善良的话,那么一个草原养育了3000多名孤儿,那就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了。”在国家责任的背后,流淌着的是民族大爱,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亲如一家、守望相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内蒙古就自觉为党和国家分忧,无私支援全国受灾省区。据1951年至195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平均每年运出牲畜约30万头,绒毛1000多万斤,牛羊皮100万张。1956年支援全国15个省市牛羊猪肉1亿斤以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内蒙古几乎每年都拿出100万吨商品粮、200万立方米木材、400万件(牛、马、羊)皮张、2000万斤羊毛绒、30万吨盐以及其他物资支援国家建设。
因为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内蒙古才能养育3000多名“国家的孩子”,做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因为始终心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才会有草原额吉张开温暖怀抱用最朴素的感情和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誓言,才会有这段充满民族大爱、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共和国往事。而这些,都鲜活地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归依。
回望内蒙古各族人民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辉煌历程,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下,内蒙古始终肩负支援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一如既往做无私奉献、支援国家建设的好榜样。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内蒙古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奋力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作者系内蒙古社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