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开展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先决条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民间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补充,致力于各项民间交流活动的开展,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外交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交往日渐频繁 空间日益广阔
积极开展多元化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强调,国家鼓励积极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合作。同时,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以及“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大国风范、“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开阔胸怀。
这一法案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民间外交的合法性地位、提高民间外交的地位,为进一步开展民间外交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民间外交通过与政党外交、公共外交的有机结合,推动多元化外交的开展。当前,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变得更加扁平,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乃至个人之间跨越国境的交往日渐频繁,民间外交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实践证明,民间外交可以为不同国家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推动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打造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依次经历对人的依赖关系、对物的依赖关系及自由人的联合三个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体现了马克思有关自由人的联合这一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强调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协同发展。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与相关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积极探索,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离不开民间外交的推动。民间外交在形式上更为多样、灵活,以更为朴素的方式理解、宣传、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应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刻的认同,把握基本的含义;在交往实践中,可以运用切身感受、实际案例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深入浅出地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案例。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交流——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中深刻体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兼相爱,交相利”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做客,以及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共谋福利的天下大同理想。
民间外交是对外交往软实力的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契合之处。中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摒弃意识形态争论,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在进行民间外交时,要保持文化自信,积极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也要警惕“文化中心主义”,避免唯我独尊的心态。
民间外交是博采众长、积极学习别国优秀文化的过程。只有虚心学习、平等交流,才能吸引更多人来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发展联系起来 利益结合起来
加强民间交往,沟通民意民心——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需要参与群体生活,获得对集体及对自我的认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人的本质要求,是人的本质的展现。
民间外交在人民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增强不同国家间人民的跨国友谊,促进国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推动国家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以“民间友好:相互理解,共促发展”为主题,积极通过民间外交促进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民心互通、友好交往与互信互助,守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民间交往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体系、把握中国对外交往总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间交往的多种形式,推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也为中国了解世界提供了机会。
民间交往活动形式是多样的。通过举办系列友好论坛、双边或多边研讨会、行业互助会等多种活动,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民间交往、民心民意的沟通,将进一步推动各国间交往的深入发展,为合作共赢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国际社会走向和平发展之路。
讲好中国故事,打破交流障碍——
民间外交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以外界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之治”产生浓厚兴趣。民间外交应努力从“中国之治”中深入挖掘生动鲜活故事,借助广阔交流平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一个个民间友好故事,唤起中国同相关国家人民的美好记忆,拉近彼此距离。
比如,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那里的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新形势下,要进一步重视公共外交,广泛参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的责任,还离不开海内外中国人的宣传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和支持。
要利用和拓展既有人脉资源,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新朋、不忘老友,拉近中外人民距离。要发挥传统优势,既做好民间工作,又做好政界精英工作;既做执政党工作,又做在野党工作。特别是,要大力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
要着眼于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和平相处,开拓交流渠道、创新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
同时,充实工作内容、完善工作布局,推动跨国文化交流,向中国人民介绍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与各国人民分享中华文明的精华,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要广泛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用外国朋友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设计和开展交流项目,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建信。
要继续把地方政府交流作为重要拓展领域,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比如,加强对国际友好城市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完善现有地方政府交流机制,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中外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总之,民间外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开拓进取、担当作为。